"解体后遗症":盘点前苏联地区的"溃疡面"

日期:2017-03-09 来源:中国军网

  黄沙漫卷里海岸: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

  正如纳卡地区枪声的响起令人猝不及防,这场冲突在世人惊愕的目光中戛然而止。今年4月1日燃点引爆,4月5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宣布停火,冲突历时5天。可透过纳卡冲突的万花筒,我们可以窥见领土争端、民族自决、历史恩怨、大国博弈等诸多要素。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80%为亚美尼亚族人。这道小小的创伤是苏联时期留下的,可至今仍没有完全愈合。这样高烈度的对抗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1994年之前,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卡地区展开的军事争夺造成了1.5万余人丧生,此后零星交火和敌对行为更是不计其数。这次也并非停火协议的最终版本,毕竟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根本矛盾并未消除,协议仅是把冲突做一些技术上的冷处理。

  就目前形势而言,任何一方想在纳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都是极其困难的。阿塞拜疆虽然综合实力强于亚美尼亚,但军事上却无法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且亚美尼亚为集安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俄罗斯长期驻军;纳卡地区处于亚美尼亚的实际控制下,但是进一步的“独立”或者“与亚美尼亚统一”难以获得国际社会承认,自己亦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观之,此次冲突更像是一次投石问路般的试探,烈度的升级本质上仍是双方在该地区军事对立状态的延续。虽然阿亚两国各有企图,但围绕纳卡地区再次大打出手引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美俄欧异口同声地呼吁和平解决冲突,其表态更值得玩味。目前,欧盟正在加紧能源安全战略建设,作为“南部天然气走廊”的重要节点,欧盟绝不希望阿塞拜疆出现战火。纳卡地区维持现状,有利于俄罗斯保持周边稳定,继续在地区保持强有力的影响力。同样,美国也没必要在非核心利益区急于与俄罗斯摊牌,格鲁吉亚便是前车之鉴,慢工出细活地编织在外高加索的影响力似乎更符合美方的利益。

  很难说清这次冲突究竟是谁惊醒了谁的好梦?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呈倒三角结构,与之对应,临近的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以正三角鼎足而立,外围欧美横向不断施力。三角形天然的稳定性和随着力量消涨而产生的重心偏移相结合,这一力学特性决定了纳卡冲突这道伤口虽不致命但病灶难除、炎症难消,反复发作却依旧总体可控。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苏联上世纪急剧地扩张,可一夜之间解体,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失去”了对相关于本国1/4的土地和1/2的人口的控制。剧烈的热胀冷缩后,独联体地区出现一道道裂痕实属必然,而其中一些伤口夹杂了地缘政治、资源财富、历史恩怨、民族纠葛等诸多病灶,久治不愈、不断溃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动设计或者制造一些可控的“溃疡面”,似乎成为某些西方大国屡试不爽的战略选择。美国利用民主乱象、经济停滞来推动街头政治,继续从战略上对俄罗斯施加压力,俄罗斯也不得不借力领土争端、民族自决来塑造有利于己的民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反制。莫斯科对此看得清楚,华盛顿也心知肚明。然而,许多事情可以事先设计,却无法完全控制最终的结果。如果说苏联解体的后遗症之一是为这些“溃疡面”提供了环境与条件,那么当某些西方大国处心积虑制造这些“溃疡面”时,是否也考虑过此举的后遗症又是什么呢?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