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大陆和香港M2增加的原理,并比较中美货币扩张的异同

日期:2016-01-16 来源:

因为最近不断看到一些人指央行“印钞“,说认识不到位也好,说有意引人做空也罢,我感觉虽然网上已经有不少讨论M2 的文章,但看得出大部分网友对M2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对美国货币扩张模式的了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时候导致鸡同鸭讲。所以下定决心,来写一下这篇小论文,如果感觉有帮助就请赞一下。

先来看M2定义:M2 = M1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维基百科),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而M1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可见,简单说M2就是一国内各种公私存款的总和。根据我翻阅的最近中国人民 银行的报告,目前我国货币总量,也就是M2的数量是136万1020亿(2015年10月),基本上每个中国人分到10万存款。

接下来,我们要问了,存款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中国几十年前可谓一穷二白,存款少得可怜,是如何在几十年内滚动到今天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的呢?有人说这些存款都是”印“的,这个说法是有误区的(但却是普通人唯一能够理解的说法)。误区在哪呢?其一,印的钞票,也就是纸币其实反而不在M2的定义之内,因为钞票是流通的,大部分是被个人持有,并不属于银行体系的存款。银行所持有的钞票是为了应付日常现金流动,只是现钞的一小部分。其二,增加货币总量本身没有问题,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量本身就是增加的。让我们做一个理想化的假设:20年前有100台电脑,100万rmb,那么每台电脑理论上的的价格是1万rmb。今天我们有10000台电脑,如果rmb还是100万,那么每台电脑的价格理论上只能是100rmb。可以看到,如果货币供应量跟不上,会发生严重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会带来失业和破产,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目前都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应使得通货膨胀维持在2%~3%之间。

所以问题并不是要不要”印“钞,或者说要不要增量发行货币,而是我国货币到底是怎么产生,为何几十年内数量达到了136万亿,它是否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量而导致通货膨胀?这就要谈另一个制度:联系汇率制。我国以前的(现在正在摆脱)联系汇率制师从香港。香港怎么做的呢?每一个拿着美元的人到香港兑换港币,香港金管局会按照一个固定比例将港币兑换给这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香港金管局的美元储备增加,社会上的港币供应量增加。目前查到的数据是,香港金管局持有美元3588亿,港币的发行量是1.59万亿。香港金管局对于维持这个制度的态度非常强硬(但以后还是有可能改),所以不少人坚定的认为港币就是美元。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港币的”锚“,也就是美元有没有”印“的过多的问题?其二,拿到港币的人将港币存入香港的银行系统后,港币数量会不会改变?

先来谈第二个问题,当一笔港币进入香港银行系统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之所以不以rmb为例,是因为香港地域小,经济简单,容易说清楚,但分析适用于rmb)。当一个人A将100万由香港金管局获得的港币存入银行系统后,A获得了100万的存款(M2增加100万),银行背负了100万的债务。然而银行吸收存款不是为了背负债务,而是为了放贷。这时银行手上拥有了100万可贷款的资金,它可将其贷给地产商B。这时B拥有了100万资金,同时欠银行100万债务。B使用这100万来盖房,在盖房过程中,将100万资金分别给材料商C,建筑工D等人,这些人获得资金后,基本上也是将资金存入银行系统内,作为存款(M2和银行负债各自再增加100万)。最后当房子盖好,B将房子卖给房奴E,E从银行贷款120万给B(100万盖房成本 20万B的利润,M2减少120万),B拿到120万后再次存入银行(M2和银行负债各自再增加120万)作为盖下一座房子的资金。我啰啰嗦嗦讲这么多是想说明:其实无论资金怎么流动,并没有离开银行系统,利用银行的信贷体系,一笔资金会被放大好多倍,这个过程中,存款也就是M2产生了,银行的负债也产生了。

那么有人会认为,这样看来,一小笔初始资金就可以变出无穷多的M2了嘛!其实不然,因为银行获得初始100万存款后,它不可能全部贷出,它需要保留一部分,称为

准备金

。准备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应付日常的资金支取,另一方面要应付可能发生的坏账。所以银行可贷的资金量是受到准备金率的控制。如果准备金率是20%,那么100万的资金,银行只能贷出80万。当80万再次进入银行体系,成为新的存款后,银行只能再贷出64万。可以看到,每一次循环,可贷资金成比例收缩。数学推算一下就知,理论上总的贷出资金总量是500万。因为每一笔贷款对应着相应的存款,因此存款也达到了500万。看过曼昆的书你会知道,这里有个窍门,不用算等比数列之和。

如果你把初始的100万资金就看做是新增加的银行准备金,那么如果准备金率是20%,则最后能够形成的存款就是500万。

请一定要理解我上面这句话,因为它是后面推论的基石。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央行前几年学习香港金管局,每进来一美元,给出8.3人民币,后来rmb升值了,但机制没有改。给出的钱称为外汇占款,它们是银行信贷扩张的初始货币。央行目前持有的外汇是35255亿美元(2015年10月),按照目前汇率6.6计算,折rmb 23万3000亿,按照0.16的准备金率(大小金融机构不同,取一个平均值),理论上共可以形成M2 145万4千亿。超出了实际的M2数量,说明M2的实际数量并没有异常。再来看香港金管局,目前香港M2总数大约11万5千亿港元,我们可以反推出,香港银行的准备金率大概在14%,比大陆低,其实更正常。因为大陆过高的准备金率超过了实际情况,是一种行政控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说明,央行实际上牢牢控制着货币总量,并没有超出理论上应该有的数量。但是我们要说了,M2理论上那么多,不代表实际上需要那么多。央行或金管局在控制准备金率等政策的时候究竟以什么为准呢?这就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央行到底起什么作用?央行的作用是控制货币总量,从而控制通膨呢,还是促进经济增长,亦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不容易,尤其是促增长和保通膨很多时候是对立的。对理论有兴趣的,推荐曼昆经济学的宏观分册。我要说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太多,尤其是农民数量远超土地实际需要,所以可以认为我国农民以前大部分其实处于失业状态(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语)。对于我国来说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是首要的急迫问题。那么为什么央行要长期维持8.3的汇率压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根本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成为制造业大国。让农民进城成为工人,拿一份工资,强于失业在农村。我国央行至少到目前,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看来很成功。但长期促增长的功能带来了通货膨胀问题,再加上由于又学习香港的地产政策,使得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依赖于房地产来进行,这带来严重隐患(其实香港更甚)。

现在回头我们谈前述第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印“过多的钞?显然是有的。实际上造成我国外汇占款过多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美元”印“的过多。大家都知道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纸片换取它国的生产成果。美国人不但了解这个道理,而且实际上一直在使用它。如果美元没有过度发行的话,随着美国人购买外国的产品越来越多,美元越来越聚集在外国手里,则美国的本土的美元应逐渐减少,导致美国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促进美国的出口。但这会使得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为了维持通膨,美联储真的是完全没有任何锚定地增加美元。当美元的债务危机终于发生后,美联储干脆推出QE政策,直接上市场买债券(这种行为目前我国是禁止的),这就是赤裸裸的”印“钞。美国以其国内环境来决定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货币政策,是当下世界流动性泛滥的根源。正是因为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恢复金本位或者使用比特币这种理论上不可能一直增加的东西作为世界货币的呼声。

最后一点,有人会问,如果美国也是要”印“钞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话,为什么美国的M2不高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惑,目前我没有看到解释清楚的。我来尝试解释一下:美国目前的货币扩张方式和中国不是一种系统,美国曾经也许也采用过中国和香港的方式,但它现在已经放弃了。它现在进化到利用直接融资市场来实现我国银行的功能,而银行功能退化到主要只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准。这不是说美国不进行货币扩张(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它的货币扩张的主体从银行变成了债券市场。目前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超过40万亿美元,是GDP两倍多。美国的负债率一点不低于我国,但负债不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么这种系统有何好处呢?因为集思录上IT人士较多,我使用一个IT人士能够听明白的例子来说明(其它专业我暂时想不出什么比喻)。大家知道,传统的BT传输方式要通过中心服务器,这个服务器提供种子文件,告知各个客户端连接的信息,这就好比是中国的银行,中心服务器完了,系统就完了。但是新的BT传输方式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DHT的方式使得每个客户端本身就是一个小服务器。这种系统要比依赖于中心服务器的传统系统稳定的多,因为它把信息分散了。这就好比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它把风险分散了,不但分散到更多个体上,也分散到各种不同种类资产上(不是主要依靠地产。但讽刺的是,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因为地产的债券出问题导致感染全局的),这就使得金融的抗压、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所以美国如果出状况,一定是它的债券市场出问题。我想这肯定是未来我们也要采用的方式,我们应该会逐渐看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变化。

最后,本人物理博士出生,但是一直也很喜欢研究金融,相关书籍看过不少,但都是自学,难免会有认识不到位之处。所以大家如果有理有据有逻辑的批评请不吝赐教,本人是不吝对真理低头的。

 

http://www.jisilu.cn/question/54858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