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俏江南张兰告上法庭的CVC,真不好惹!

日期:2017-07-25 来源:杨智全 新财富

第三层: BPI金蝉脱壳

  2011年和2012上半年,珠海中富业绩大幅下滑,BPI获取的净利润也下滑到2800万元和1100万元,CVC通过BPI得到的分红将会大减。就在此时,珠海中富突然宣布,欲将BPI控制的48家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以8.8亿元的高溢价买入。

  这次异常复杂的收购使得诸多投资者如雾里看花,但就本质而言,本次收购的收益率小于资金成本率,珠海中富正在做一桩亏本买卖。

  从珠海中富本身经营的角度,此次收购也非常不合适。近年,珠海中富因连续扩张,产能已经出现了过剩,2010年,其瓶胚线产能利用率仅为84%、结晶线产能利用率仅为65%、吹瓶线产能利用率仅为62%、罐装线产能利用率仅为62%。加之其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55%以上,此次收购之后,公司不会增加任何固定资产,现金反会减少8.8亿元,固定资产占比将因此骤然加大,企业抗经营风险能力自然会被削弱,而珠海中富近10年来的低迷业绩显示其不宜暴露在更大的经营风险之下。近10年,珠海中富年平均净利润为1.2亿元上下波动,资产负债率却不断攀升,负债总额已高达34亿元,巨额现金支出无疑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得以放大。

  珠海中富的非典型关联交易引起了深交所高度关注。在其质询珠海中富本次收购的动机时,珠海中富如此答复:收购可以增加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规划管理;有效降低上市公司整体税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整体成本。

  这样的解释非常牵强:首先,增加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不能作为判断投资的标准,假设8.8亿元买回年利润1元的公司,也属于增加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这样的表达非常荒唐;其次,对于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答复中给出的举例是子公司分红过多,不利于母公司发展,但问题是,子公司分红政策归根到底是CVC控制,为什么当年BPI每年从子公司大把揣进五六千万真金白银时绝口不提收购事项;第三,合并产生税务节省可带来永久的年2.83%的回报率,这种降低税负说法显然偏颇且缺乏理论及实际操作支持,有糊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嫌疑,此外,珠海中富本就已控股了子公司75%股权,集营运、融资、投资大权于一身,资源优化的空间还有几何?

  目前,这一收购案已经珠海中富董事会通过,还要经过股东大会投票决定,届时,CVC作为关联股东要回避投票。目前珠海中富的其他股权非常分散,本次收购议案能否通过,不妨拭目以待。但有投资者对媒体表示,已有小股东自发结盟,号召股东们投出反对票,以阻止CVC掏空上市公司资金。

  按8.8亿元收购价计算,这批被收购的资产折合2012年的市盈率高达44倍—并且还是未来市盈率,对BPI而言,在弱市中这无疑是一单划算的交易。

  而即使这宗收购完成,CVC赋予BPI的任务也还未结束。公开资料显示,BPI和珠海中富共同控制的子公司共有54(按2012年初数据)家之多,剩下的6家子公司如果不能继续高分红,BPI会不会再把所持股权转卖给上市公司呢?

第四层: 上市公司利润再“造”

  如果BPI能够成功脱手48家公司股权,那么CVC入主珠海中富这几年来,仅仅是通过“倒卖”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非上市关联公司、向BPI和BP(HK)分红就收回超过14亿元。

  而CVC套现之路远没有完成,BPI和BP(HK)依然有“吸盘”粘附在珠海中富身上,同时,CVC还没有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任何套现。这部分股权在2011年对应的市值最高达27亿元,如今珠海中富盈利创新低,股价也创新低,这部分股权已大幅缩水至9亿元,CVC高价套现遭遇难题。但最近一则公告显示,其或许正在另寻出路。

  2012年9月27日,珠海中富宣布,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继计量,这涉及到账面价值1.2亿元的房产及土地,它们都属于2011年珠海中富从自用改为出租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后继计量,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可能非常大:上市公司每年都须重新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公允价值,如果高出账面价值,则按差额数调增其账面价值,同时再按相同金额增加利润,反之亦然;此外,这部分房地产也不需再折旧了,因此,公司账面利润可以得到二次提高。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增加的财富纯属纸面“富贵”,和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不但没有“一分钱关系”,反而因为纸面“富贵”要计提企业所得税,用“得了面子,输了里子”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分。因为公允价值评价受主观性影响,因此公允价值模式往往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伎俩。但珠海中富对此举的解释是,“为了更准确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除了1.2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珠海中富目前有账面原值近8亿元的房屋,如果有更多的房屋给关联方或是外部租用,其净资产和净利润受账面“富贵”的调节就更多。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不但对其获得银行贷款有正面作用,对股价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在珠海中富利润微薄之际,颇具现实意义。

吸金“黑洞”摧毁股东价值

  珠海中富近10年股东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4.19%,而在CVC入主的6年来,更低至3.53%(表3),其同期销售净利润率均值为3.96%,从理论上讲,长期小于资金成本的净资产收益率无疑是在摧毁股东价值。导致珠海中富股东价值被摧毁的原因有二:一是微薄的利润率,二是生产设备增长迅速,但效率非常低下。分析珠海中富的资金流向,可以看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2007年到2012年6月,珠海中富生产经营总共得到现金28亿元,而维持固定资产更新及规模扩张就支出21.5亿元,这意味着,其在维持正常的经营后,只剩下6.5亿元可支付利息、红利及偿还到期债务。而匪夷所思的是,其同期财务费用就达9亿元,竟是同期净利润的1.3倍,也就是说,珠海中富必须不停依赖新的外部融资才能偿还利息、支付到期债务。

  2010年定向增发所募的4.7亿元为珠海中富资金减压不少,但这远不能满足其胃口,银行借款和发债成为不二选择,因而周而复始的大举负债成为年复一年的家常事。珠海中富的负责总额已由2007年的26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4%。如果再次动用8.8亿元现金收购少数股东资产,它很可能捉襟见肘。

  珠海中富吸金的“黑洞”到底在哪里?其财务数据已给了部分回答。28亿元的营业资金净流入,支付利息就占了32%,支付CVC及其他股东红利占了17%,剩下的所有资金外加融资绝大部分都花在了BP(HK)相关的巨资收购、对控股子公司的单向增资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上面,但这些资产的“成色”备受投资者的质疑。

  面对这样的一份成绩单,CVC是不善于经营还是另有原因呢?

  媒体公开资料显示,CVC入主之前,珠海中富前创始人和董事长黄乐夫曾表示,CVC的人只懂投资,不会做实业,它正是看好经营团队才购买公司的。但在CVC入主后不久,前管理团队就遭到清洗,黄乐夫的长子黄朝晖及旧臣李耀章、郑欢雪相继离开,CVC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来经营,但珠海中富的业绩并没有起色,融资、投资、并购的步伐反而越迈越大。

  离奇的是,珠海中富频换董事长。管文浩是前CVC合伙人,负责亚洲投资业务,在CVC入主后,他接手黄乐夫不久后就辞任,而陈斌空降一年后也请辞,之后再空降的Gary John Guernier任期也未满两年,三年内三换董事长在A股实属罕见。

  同样,珠海中富也频频更换审计事务所。2008年由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接替以前的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值得关注的是,CVC新任命的财务总监罗俊武在这之前曾在毕马威任高级审计经理和审计主管。两年后,其审计机构又换成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